咨询热线:400-678-1309 中文版  English


数据加载中,请稍候...
数据加载中,请稍候...
业界新闻
学者称有必要设立国家级科技翻译机构
2011-08-01 19:03:31   来源:瞭望    点击率:加载中...    【收藏】【打印】【字号:

可以成为对内对外科技交流的窗口,为全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节约大量的时间和劳动,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参考

  宋振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大众软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大陆学习外语——主要是英语——的人数众多,每年都有几百万青少年加入学习外语的大军,外语学习逐步向下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各种正规教育、出国培训、业余自学、职业考试等蔚为大观,形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产业。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评定职称都要求通过外语尤其是英语考试。而真正学以致用的人数比例,按照20/80的规律,在这样一支大军中是非常少的,绝大多数人付出了大量精力和金钱,学成的是永远也用不上的半拉子英语。

  横观世界各国,恐怕只有中国有这种举国上下学一种外语的狂热,以致形成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少有的坚硬,另一方面,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却表现出如此的卑躬屈膝。如果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这种极端低下的投入与产出效果早就会受到质疑。

  英语当然重要,西方国家尤其是其中的英语国家占据着世界科技、文化的高地,创新能力他人难以企及。不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与文化,我们以往的发展就不会如此迅速。但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这种举国体制的英语学习,整体效率的低下也是显而易见的。其结果,一方面是举国学外语的热潮,另一方面大多数人依然是外语盲。以科技系统为例,据上世纪90年代的资料,我国科技情报系统中90%的采购费用于购置国外科技资料,但同时却有90%的科技人员不能阅读外文资料或不懂科技信息检索,95%以上的科技情报资料采购后从来无人问津,造成的浪费可想而知。20世纪80年代统计,上海工交系统的10万名科技人员中,懂得怎样检索科技情报的人不到2000人。现在的情况应当好些,但好不了多少。很多科技人员依然不懂外语,即使掌握了外语,也并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利用,这其中还有个如何获取知识和资料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的人而言,一是外语能力的限制,二是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三是获取途径和方法上的限制,使得他们很难及时了解国外正在进行的最新研究和进展。

  我国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员队伍,进行着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这支队伍对国外最新科技信息的需求,从绝对量上看是非常巨大的,在大多数个人对外语原文资料的获取、翻译存在障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设立一个国家级的科技翻译机构,全面系统地译介每日世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进展,以及重要国家与科技有关的活动和举措,通过网络或其他服务方式为国内科技界服务,同时对外译介我国科技活动和研究进展,对于我国庞大的科技界来说,能产生巨大的无形效益。

  这个机构应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有选择地及时推介国外重要科技进展和动态。多渠道获取国外公开出版或发布的最新科技资料、科技新闻,经过筛选,进行翻译并统一发布。范围涵盖重要的科技论文、科技专著、研究进展、技术发明、专利、产品、标准、科技政策和重要活动等等。语种上应该包括目前世界上科技活动最活跃的国家的语种。

  二是将国内有价值的科技进展、科技活动和政策举措及时向国际上译介。目前国内许多有价值的著述或研究工作因作者不会翻译和缺乏渠道而无法介绍到国际上去,影响了我国的对外科技交流和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一机构可以起到中介作用。

  三是可以集中处理翻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减少产权纠纷和多头引进翻译。如对于非新闻报道类的专业性科技信息,为了避免引起采购费用太高和翻译量繁重,可以采取综述、简介的方式向国内科技界介绍。

  四是作为专职的翻译机构,可以集中高素质的科技翻译人才,集中作战,交流互动,使翻译质量得到保证,也有利于科技翻译人才的成长。

  这一机构应该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科技信息服务,通过建立网站和出版发行相关资料,每日发布动态的翻译资料,并以此建设专业性的科技信息资料库,对科技领域的发展进行研究和预测。另外,可以为国内重要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企业提供对口资料收集和翻译服务,也可以接受国内外其他委托业务。

  如果这件事情做好了,这一机构可以成为对内对外科技交流的窗口,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节约大量的时间和劳动,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参考。当然,前提是对翻译的内容选得准、译得好、服务或推介到位。此外,机构应该精干、高效。

收藏】【打印】【字号: 】【关闭本窗口
Copyright © 2009-2011 北京文心雕语翻译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京ICP备090874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