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标准名称按国际标准名称翻译,从原来的《摄影密度测量的几何条件》改为《摄影 密度测量 第2部分:透射密度的几何条件》; ———增加了前言和引言; ———引言中阐明了用“乳白玻璃”取代“积分球”作漫射器的理由以及透射比和透射因数的区别等;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标准内容,对“适用范围”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扩充了应用范围(本版的第1章,1989版的第2章第2.2款);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在引用标准中,因我国现无等同采用被引用国际标准的国家 标准,因此,直接引用国际标准(见本版第2章); ———“定义”进行了扩充。为了应用的一致性和意义更明确,术语“透射因数”代替“透射比”,增加了“漫射系数”的定义(本版的第3章,1989版的第4章); ———标准推荐了二种入射模式,二种出射模式的几何结构并以图表的形式作详细描述(本版的第5章第2款) ———标准规定了漫射器的漫射系数和漫反射因数(本版的第5章第3款); ———标准推荐了新的漫射系数计算方法及其实际光学测量装置(附录A); ———标准阐明了入射通量角和出射通量角对密度测量的影响,确定采样孔的光阑位置(附录B 和附录C)。 |